博览

当前位置: 首页 > 博览

读一辈子书不过是为了找到命里那寥寥几本

发布日期:2017-08-16

  核心提示:《名哲言行录》记载,有一次色诺芬被苏格拉底拦住去路,问他在哪里可以买到各种食物,色诺芬逐一道来。话锋一转,苏格拉底紧接着问:“人在哪里可以变得美好?”色诺芬哑然无对。“来跟我学习吧。”苏格拉底吩咐道。

  黄德海是博雅的读书人,更是卓尔不群的批评家,所见所指皆为人心与世事之根本。他坚信写作是立法的技艺,手捧善意穿越崎岖起伏的世界,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也遭遇过“大书贪求症”,那时候的他咬紧牙关,要把无论怎样艰深的书都啃下来,却没能寻到让自己身心安顿的所得,直到有天,一个类似苏格拉底那样的声音跟他说,“来跟我学习吧”,他才稍微放松了些,开始学着辨识自己的性情,并依性情所向选择读物。

  本期读书会,黄德海携新书《书到今生读已迟》与前辈李敬泽对话,谈及书中所写与现实世界的区别,谈及写作对自我的意义,也谈及德行与“勤苦任事”的关系……面对这样一场精彩的对谈,了解到世间事的内情和读书路的蜿蜒,我们似乎也听得到耳边有人轻轻说,“来跟我学习吧。”

  以下为文字实录。

 

  左起:李宏伟、李敬泽、黄德海

  读《书到今生读已迟》,我能在其中找到对自己来说非常有必要的生机

  主持人:今天活动的主题是关于这本书的,《书到今生读已迟》。拿到这本书的第一个感受是它非常低调,如果除去白色的书封,这个书几乎没有任何标题和名字了,也没有任何人做推荐语,我想这本书跟作者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我所认识的德海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谦逊和低调的人。今天来给德海助阵的是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老师,敬泽老师是老练的批评家,还是新锐的作家。坐在敬泽老师旁边的是这本书的责编,作家李宏伟。坐在我旁边的就是本书作者黄德海本人了,他是非常出色的青年评论家,目前就职于《上海文化》。书到今生读已迟,我注意到的是这个“迟”字,先请德海跟我们解释下这个书名的来源吧。

  黄德海:我经常被问到书名问题,其实这个书名,我至今也没有找到确切的出处,都是二手三手的转述。我用的意思呢,就是说,像敬泽老师这样,带着宿慧而来,随便写写就已妙笔生花;另外有一种天才,几乎是从胎教就开始读书,也是下笔如有神。我这种就是现学现卖,吭哧吭哧读了,才敢提笔写一点。迟,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这不是谦虚,是真的对自己的认识。

  李宏伟:作为责编,我每年大概会编十来二十本书,把一本书做出来,至少稿子会过三到四遍,在书出来之后还会有兴趣再来读,每次读的时候都能够有所受益的不是特别多,我觉得《书到今生读已迟》至少这几年对我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工作当中还有意外的惊喜。

  这个书分三辑,第一辑“跳动的火焰”,是以唐诺的《眼前》为引子,来讲德海对《左传》乃至于《春秋》的感受和心得。第二辑是“爱命运”,谈德海读的一些其他的书,在这里能够见到德海的涉猎范围非常广,包括像讲到玻尔、海森堡等等,对物理学的一些东西有涉猎。其中有一篇文章对我影响很深,就是他用三个作品,包括《基督最后的诱惑》、《大教堂谋杀案》、《被拯救的威尼斯》,来谈一个成圣的问题。在基督教的进程中,从最初耶稣成为救世主,或者成为圣人之后,一个人要想成为圣人,要求越来越高的,因为有榜样在前,后面的人再重新去做,就很容易变成表演,不再是一个实质性的东西。第三辑更多的是讲一些对他自己的成长起到助推作用的人和事,或者说让他豁然开朗的一些阅读,比如里面提到的《笑傲江湖》。作为同龄人来说,我从这里能看到一个人是怎样通过阅读,跟书中的世界和自己眼前的世界,能够有一个很紧密的缝合,然后从里面找到对自己来说非常有必要的生机。我是这样理解的,想听一下李老师的看法。

  李敬泽:书非常好,对我来说好处是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读这本书是一个心理上备受碾压的过程。作为一个读书人,作为一个以读书写字为志业的一个人,有的时候碰到一个更聪明的人,读书更多的人,我觉得是不好的,很受碾压,受挫感很强。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这样的,读着读着我就觉得,他读的书比我多,想法也比我好。

  但是,一方面他碾压着我们,另一方面,德海是很谦卑的人,并不是故意要碾压我们,他其实是怀着一颗谦卑之心。谦卑不是说平时见了人点头哈腰,谦卑是知道山之高、地之大,所以对这个世界真正的好,真正的善、真正的大,怀着由衷的敬意。我觉得正是由这种谦卑出发,他才能写这么一本书。就好比德海说,我看了这么多的好书,人生有如此好的道理、境界,前人说的、我从前人那里领悟到的,我忍不住要再转过头来跟大家说说。这种感觉包含着谦卑在里面。在这点上我特别佩服德海,比如他的书里引文甚多,这就表现得比我谦卑,我写东西特别不爱用引文。

  从这引文不引文就能看到,不光是一个读书多和读书少的问题,还有一个是不是审慎的问题,这么好的话是别人说的,现在我原原本本再说给你。德海不像我这样,任何话被我嚼巴嚼巴吃下去,等再拿出来的时候就已经不是原样。德海这本书里全是干货,全是这样一个读书人博览群书之后,有所见有所得有所阐发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所以,我一边读这本书,一边有一种占了便宜的感觉,你看他费了那么大的劲,读了那么多的书,精华尽在于此,我昨天一个下午,今天一个上午,全都读到了,全都掌握到了,很好。这本书里的有些文章,说老实话,特别不想读,读的时候很紧张,特别是第一部分。为什么呢?这部分谈的是《左传》,我现在正在写《春秋传》,我如果读了,发现他的比我好,那我很受挫。你要是直接谈左丘明倒也罢了,你还拐一个弯,从唐诺谈《左传》说起,那我更紧张。也就是说,我现在要和两个人竞争,一个姓黄一个姓唐。所以我实在是不太想读。但是我又有点忍不住,忍不住就还是硬着头皮读了,读的时候特别小心,哪些是唐诺的想法,哪些是黄德海的想法,以及他们的想法和我的想法的比较。

  由此也见出德海的厚道和谦卑,反正我是不会这么写的,我要谈《左传》就直接谈《左传》,我是不会通过唐诺来谈《左传》。可能德海对唐诺的写作怀有一份敬意。书里《左传》的部分是我印象特别深的一块,整个这本书当然非常博雅,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见识。

  读书告诉我们应该往哪儿走,但解决不了怎么往那儿走

  李敬泽:我特别喜欢谈赵武的这篇,就是后来赵氏孤儿的那个孤儿,我们看电影《赵氏孤儿》,到最后赵家重新崛起了,这赵氏孤儿后来就成为了赵国的正卿,掌权了。当然,赵氏孤儿这个故事在历史上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这是另外一个学术问题,就不在这儿考证了。书里讲到赵武在春秋晚期发起的一次盟会,是我们华夏民族历史上一次很著名的盟会,实际上是一次和平大会。春秋仗打来打去,没完没了,大家已经对战争的逻辑、相斫相砍的逻辑,完全习惯了,大家已经深陷在这里不可自拔,谁都不能停下来。我打累了,我停下来不行啊,他要打我啊,没办法,所以咱们就只好没完没了地打下去,都很疲劳。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人站出来了,说咱们能不能用点脑子,咱们能不能试着想生活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除了这么打来打去之外,能不能一块商量一下,和平共处这个可能性到底有没有。这是春秋史上很著名的一个事件,这本书里对这个事件做了分析,我觉得这个分析是非常有见识的。什么见识呢?他讲到,赵武这个人说,我们大家坐下来,一块探讨一下和平的可能性,这是一个人对世界的那么一点善念、善意,这点善念和善意其实很多人有,但是赵武为什么是不同的?他为什么最后把事做成了?就是因为我们实现这一点善念和善意还需要意志,还需要深谋远虑地行动,我们需要捧着这点善念和善意穿过那个崎岖起伏的世界,也许最后我们穿过去了,手里捧着的这点东西还在。这是不容易的。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078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