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俄侨文化文物展,再现“东方莫斯科”

发布日期:2017-10-01

 

   东省文物研究会工作人员合影

  省博物馆首次推出俄侨文物展

  今年6月16日,国内惟一的俄侨专题展——“黑龙江俄侨文化文物展”在黑龙江省博物馆的一楼阳光大厅揭幕。此后的三个月时间里,这一特色展览受到了国内外众多游客的强烈关注,专程赶来的参观者络绎不绝,省博物馆门前更是出现排起长队的罕见场面。

  精心筹备,各界鼎力相助

  展览从上世纪末中东铁路修建开始,一次性展出了俄侨在商业、城市建设、建筑、教育、科研、艺术、日常生活等方面对哈尔滨的深远影响。很多“老哈”在看到一些老照片和老物件时都惊喜地喊出声来:“这地方就在我家附近!这东西原来我家就有!”

  省博物馆信息中心副主任陈羽佳向本报记者介绍,为了做好这个展览,“省博”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展前功课做得十足。从去年10月底开始论证大纲,请来包括李述笑在内的俄侨问题研究专家,斥重金面向公众征集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物,到今年4月,博物馆开始为展览进行装修。“几个已经到期的商服我们全部收回,全都变成了展厅。还有展览结束出口处,我们按照一般做展览的规律,增建了回廊。”

  陈羽佳说,这个展览将是一个长期展,10月份以后,还会有微调和丰富。

  展览也得到了省内文化界人士的热心帮助,李述笑老师为展览特别是艺术板块提供了很多珍贵的资料,音乐博物馆的苗笛老师把自己馆内的乐器藏品拉来参展,伏尔加庄园将千辛万苦获得的尼古拉教堂图纸慷慨交出,帮助博物馆完成了3d动画电影的制作。是这些有老哈尔滨情结的各界人士无私的奉献,共同构成了整个展览的生动和圆满。

 

老哈尔滨的有轨电车

  老底片,新处理

  以往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总会被拍照问题所困扰,因为很多老照片都被镶在玻璃镜框里,即使用上滤镜也会有明显反光。而这次却完全不必为此担心,陈羽佳介绍说,“我们馆里有一些老式照相机留下的玻璃底片,这次我们把照片洗出来,扫描后再冲印,所以很多老照片都是第一次问世。”一张征集来的俄文版老地图,经过电子处理后,可以中俄文对照、今昔对比,还有微缩景观、VR虚拟现实技术,这些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让故纸堆里的宝贝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从这些老照片可以看到哈尔滨当年受中西文化交汇影响之深:身着中山装的老外、中俄员工共存的东省文物研究会、西式建筑门前的中式商亭,在一张中东铁路高级官员的合影上,记者看到镶嵌在照片周围的装饰元素结合了中俄两国的文化图腾:上方是俄罗斯人的象征——鹰,下方是中国人权力的象征——一对石狮子。在一张《远东报》的合影中,一些老哈尔滨人、老俄侨认出了当时正值盛年的馆长。

  穿越百年,经典是永恒的时尚

  展出的老物件多数已退出历史舞台:100年前的收银机、照相机、印刷机、净水机、冰箱、挂钟、天平、马车、雪橇、有可能是中国最早的《中俄大词典》……可是不论外观和使用功能,这些老物件看上去都毫不过时,绝对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张题为“圣京将军选派的留学生”照片上,是一群黑头发、黑眼镜的中国孩子。陈羽佳说:“当年俄罗斯人想在哈尔滨复制俄国教学模式,所以中国其他城市会选派一些孩子来哈尔滨接受俄式教育,被称为‘国内留学’。防洪纪念塔设计师巴吉赤的女儿芭丽雅曾回忆说,这张照片上的很多孩子,后来都成了中国军事、外交方面的佼佼者。”

  在展厅醒目位置,挂着尤利·彼得洛维奇·日丹诺夫的照片,他是100年多前,这座城市的总设计师。哈尔滨“以南岗为中心呈发散状向四周扩散的格局”便由此人定下,这个定位与莫斯科的城市设计如出一辙。

  6月底,俄侨文物展在开放不久就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世界原居哈尔滨人大会”的哈尔滨侨民及其后代。在那些已经消失的风景前,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侨民找到了童年和青春的回忆。在一张老照片前,《哈尔滨档案》作者玛拉·穆斯塔芬认出了当年爸爸经常带她去的鞑靼教堂;利用VR现实虚拟技术实现的日常生活展区,很多老俄侨看到房间里栩栩如生的陈设和窗外飘雪的风景热泪盈眶,仿佛回到了自己当年的家。“他们很多人走出很远后又忍不住回来,看了又看。”

  陈羽佳说,展厅里关于防洪纪念塔设计者巴吉赤的资料是博物馆里原来就有的,前几年巴吉赤的一双儿女将父亲的遗物和老照片全都无偿捐给了省博物馆。身为多伦多大学的著名学者、巴吉赤的女儿芭丽雅给陈羽佳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哈尔滨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做研究而奔走,每天早上一起床,几点到几点要干什么,非常有计划性,八十多岁的老人了,除了太远的路程会打车,其余一律步行,饮食也非常克制,晚上只吃黑巧克力。”

俄侨文化文物展,再现“东方莫斯科” 

老式收银机

  省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坐落于南岗龙脊的省博物馆是一座典型的哈尔滨老建筑,它的前身“东省文物研究会”这个名字已经鲜有人知。

  东省文物研究会,可以说是黑龙江后来文博事业的基石。它于1922年9月获准建立,1923年6月正式揭幕,在此后的六年间,研究会致力文物整理、藏品展览和考古研究,开创了黑龙江省文物事业的先河。

  事实上,当年的藏品一直被珍藏在博物馆库房里,这次为了办好俄侨展,省博物馆也拿出了部分“压箱底儿”的宝贝。陈羽佳说,做为办展览的人,每每这时他们的心情都会非常矛盾纠结。“一方面希望把最有意义的藏品拿出来给参观者看,另一方面只要展出,文物就会受影响。而作为老建筑,省博物馆的大楼在用电、装修等方面也是有严格限制的。”

  从这些穿越百年的藏品上,可以看出百年前学者严谨治学的态度。各种保存完好的动物标本,依旧皮毛鲜亮栩栩如生。陈羽佳介绍说:“动物标本的处理很有讲究,内脏处理不干净会出油,温湿度没掌握好又会脱毛,但是这些动物标本,至今看上去依然精神抖擞。”

  从展出的藏书看,俄侨学者对中国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非常感兴趣:从东三省的谷物、面粉到猛犸象遗址,从“阴曹地府”的徽像到喇嘛教肖像,从儿童杂志《矢车菊》到中国彩色皮影戏,可谓包罗万象,堪称黑龙江省的大百科全书。

  难以言说的历史,繁荣背后的心酸

  在一个形似集邮册的粘本上,整齐地贴着很多花花绿绿的票据,它们不是邮票,而是“印花税”,在当时被称为“羌帖”。陈羽佳介绍说,当时的中国老百姓要用真金白银来换俄国人印的纸币,因为它是唯一流通的货币。十月革命后,羌帖迅速贬值,到1920年彻底沦为废纸,中国老百姓损失惨重,这也是殖民主义者惯用的掠夺手法。

  陈羽佳说,这段历史不好展现,但是我们的展览不是评论历史的,我们只负责陈述。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0938s